2014年5月6日星期二
壽山石何以占踞中國印石的主導地位?
壽山石是中國“四大印石”之一,從明清以來,以它壽山石石質中內涵的“細、結、潤、膩、溫、凝”的特性,獲得印人的珍視。近年來,隨著印石產業的噴薄發展,壽山石更是愈發受人矚目,價格穩中有漲。
壽山石晶瑩剔透,通靈滋潤絲毫不輸於翡翠。更為難得的是壽山石的色彩,斑斕絢爛,有人甚至誇張地說,壽山石擁有自然界幾乎所有天然的色彩。而同時壽山石的硬度只有2度左右,便於雕刻,而人們熟悉的雨花石的硬度是6度,翡翠的硬度竟達到了7度。
專家說,壽山石中田黃的形成更特殊,類似雞血石新疆和田玉的母料和子料的關系——光有火山爆發地殼運動的先決條件不夠,還要經歷與母體分離、流水洗禮,形成一塊塊鵝卵石樣的石頭,再被埋入水田下1至2米深的土壤中,上千年甚至上萬年,在溫暖的泥土裡接受各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浸潤,如此多的條件和機遇綜合在一起才鍛造出一塊少有棱角甚至是沒有棱角的田黃石。而田黃石沒有完整的礦脈,當地人都說田黃石“無脈可尋,無根而璞”,因此,大塊的田黃石極為罕見。
人人都說壽山石尤其田黃石珍貴,除質、色、紋有其自身的特點外,就是因為“物以稀為貴之故”的緣故。倘若田黃石存量如高山石礦系之材料充足,想必另當別論了。再經由歷代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的雕刻,以及名人及史料工作者的贊譽等因素,終於一起將它推上了至尊的寶座。
黃賓虹先生在《古印概論》中說道:“壽山石發現於元明之間。最初寺僧見其石有五色、晶瑩如玉,琢為牟尼珠串,雲游四方,好事者以其可鋟可田黃刻,用以制印。”這些所謂的“好事者”,不是別的什麼人,而是一個文人和書畫家的群體。他們與壽山、青田等“花乳石”的“驚鴻一瞥”,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機荔枝凍緣,篆刻藝術由此再獲生機,進入“石章時代”,波瀾壯闊、異彩紛呈的明清流派印也由此產生。所以壽山石的本質,是一種印材。壽山石雕發軔於制鈕,是一種服務於文人、為文人所欣賞、乃至文人參與其中的“文人化”的藝術。
壽山石除了柔而易攻、通靈潤澤之外,變幻莫測的色彩與紋理,更是其魅力之所在。蘇軾在《答李端叔書》中說,“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然而,“物之病”卻能“取妍於人”,讓欣賞者“以之為美”,這種美的根源不在“物”,而在於“人”,在於一雙審美的眼睛。壽山石的真正發現者是文人,這句話應該是站得住腳的。
壽山石作為實用印石,從明清以來,以它石質中內涵的“細、結、潤、膩、溫、凝”的特性,獲得印人的珍視。印人從長期的創作實踐中,使用、認識壽山石,到成為印人治印須臾不可短缺的基本材料,這正是壽山石章的靈性和魅力所在,使壽山石章在中國四大印石中,後來居上占踞中國印石重要的主導地位。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